当月光如细丝般轻轻拂过历史的尘埃,中秋之夜,便成了文人笔下最温柔的篇章。而提及中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无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它不仅照亮了那个时代的天空,更穿越千年,温暖了后世无数漂泊者的心。
公元1076年的密州,秋风送爽,桂香满城,东坡先生于这团圆之夜,却独对明月,心中涌动着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他举杯邀月,问天问地,那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犹如一泓清泉,自笔端潺潺流出。那一年,他正值壮年,却历经了仕途的浮沉与人生的沧桑。在这样一个本该团圆的日子里,他独自把酒临风,对月抒怀,将满腹心事化作了流传千古的佳句。他问青天,明月何时有?其实,他更是在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何在,未来的路又将通往何方?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苏东坡的想象中,天宫或许也如人间般,有着它自己的悲欢离合,只是那份清冷与高远,让人不禁生出“高处不胜寒”的感慨。苏东坡一生,虽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着那份超然物外的豁达与乐观。他渴望修道成仙,却又深知“高处不胜寒”,这份对超脱的向往与对孤独的畏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复杂而深邃的情感世界。最终,他选择了人间烟火,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寄托了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与祝福。
苏东坡的中秋,并不总是如此温婉与豁达。在另一个月圆之夜,当暮云散尽,清寒之气溢满天地,他望着那轮静静旋转的银盘,心中却涌起了另一番感慨:“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惶然。这份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惋惜,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让他的中秋之夜更添了几分沉重与沧桑。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够在这份沉重中寻找到一丝慰藉,因为他知道,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那份对亲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将永远如同这轮明月一般,皎洁而永恒。
苏东坡的一生,恰似那轮明月,时而明亮圆满,时而隐于云层之后。从仕途的辉煌到贬谪的落魄,从京城的繁华到岭南的荒凉,每一次起落,都是对他意志与智慧的极大考验。然而,正是这些坎坷与磨难,铸就了他那不屈不挠、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他总能在逆境中寻找转机,将苦难转化为生命的养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苏东坡的中秋,是诗与酒的浪漫,是情与理的交融。在他的笔下,中秋不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符号,而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亲情的深刻感悟与无限向往。每当中秋之夜,当我们再次吟诵起那首《水调歌头》,仿佛就能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东坡共饮一壶酒,同赏一轮月,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苏东坡的中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它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永恒的圆满,而在于面对不完美时的那份从容与坚持。正如那轮明月,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以其独有的光芒,照亮我们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海南日报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地址:海口市国兴大道69号海南广场人大办公楼
技术支持:13387486404 0898-66860980(工作日8:00-12:00 14:30-17:30)
琼ICP备14001308号 邮编:57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