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新状态

关于深化农民教育改革 建设学习型村庄(社区)的建议

作者 :林美娟代表 编辑 : 来源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 发布时间 :2015年03月13日

我国有九亿农民,是一支庞大的群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而由于农民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相对较低,学习新技术和接受新事物的 能力 较差,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高速发展的形势。要提高农民素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是关键。农民教育问题已经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素质,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目前农民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一、条块分割,政出多门

众多部门参与对农民教育培训,扶贫、农业、民宗、农技、科协、就业等部门分别到基层进行农民技术培训,以经费多少决定部门培训时间,少的甚至不培训,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的多少。在思想教育、经营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教育培训弱化。各部门之间难以统筹协调运作、发挥整体效应。

二、覆盖面小,培训时间少、 内容

近年来,尽管政府在农民技能培训方面加大了力度,培训的课时和人次大幅增加,但对于整个农村来讲,能够参加培训的人员占了较少一部分,更多的农民没有接受培训的机会。

三、个别培训存在形式主义

有的部门四下乡活动发发资料就走人,有的部门培训在时长上缩水,有的农民是为了领取误工补贴而参加培训,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

四、农民教育需求渠道运用不充分

农民没有充分运用农业科技110等平台解决平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农民对惠民政策和一些办事流程不是很了解。

五、行政村一级农民教育经费紧缺

在我国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少的占大多数,由于经费问题,制约着农民教育工作的开展。

深化农民教育改革,就是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上跟得上形势,在农业技术上学以致用、致富,在文化结构上丰富生活,在经营管理上出经济效益。根本目标就是使农民精神上充实,物质上充足。建设学习型村庄,就是加强村民自我管理、提高素质、使村民生活丰富充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这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企盼。

建议国家更加重视做好农民教育,把这项强农、惠农政策做实、做细、做常:

(一)增加投入,整合资源,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整合各级政府部门涉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以行政村为单位按一定比例配发。将农民教育资金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为村庄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提供必需的场所、用品和设施,保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二、加强织组保障:

1、各大中专院校(特别是涉农院校、职业院校、党校等)和行政涉部门(特别是技术推广、乡镇两中心等)作为师资保障。

2、选派机关干部或驻村联系工作组加强学习型村庄的指导。

3、将此项工作列为乡镇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考核指标。

三、加强指导。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村庄、不同层次村民的特点可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内容:深化改革的涉农内容,法律法规、强农惠农新政策及办事流程、农村方面的知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规民约、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

2、平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室、图书室、宣传栏、文化广场、网络、党员远程教育、文化共享工程、科技110等平台。

3、形式:全民学习日、外出取经、送知识入户、空中课堂、专家进村入户、评选学习型个人、家庭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