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天涯海角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重要文库 > 人大工作论文集

府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府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和利用调研组

作者 :王振华编辑 :来源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发布时间 :2017年11月27日

 

2007 3 13 日国务院公布批准海口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海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点项目之一的府城传统民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摆上海口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日程,列入了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建设发展纲要。为使府城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更加突出城市的特色,加快推动品位之城建设发展,自 2010 6 月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规划、旅游、文物和规划设计院等部门组成了课题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邹富兴的带领下,先后赴成都宽窄巷、黄山屯溪老街、福州三坊七巷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并参考了上海、苏州、杭州、青岛等城市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主要做法,结合海口实际和府城街区特点,形成调研报告,供市委决策和市政府工作参考。

一、府城街区的建筑风格、历史遗存和文化轨迹是海口区别其他城市的特性,延续我市文脉的重要载体

府城,即府衙所在之城。由于是琼州府的所在地,故府城因此得名。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 3000 多年)就已有人类在此生息 , 而在《太平环宇记》中记载:琼州“北十五里极大海”。府城镇北至大海之里数与此相当,这说明在《太平环宇记》成书之时,琼州治已迁到今府城镇。因此府城镇早已年届千岁了。早在 1994 1 4 日,国务院就批准原琼山市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辖区内留存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成为海口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性 , 是延续我市文脉的重要载体。

( ) 老城格局风貌依存

虽然府城历史悠久,且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遭受不断考验,但仍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城市格局,很多街道如北胜街、绣衣坊、鼓楼街等街道也基本保持原有的格局和走向,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府城发展的历史踪迹和特色历史风貌。

( ) 传统民居建筑保持完整

府城传统民居建筑为多进四合院形式,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建筑主次分明,屋顶坡度平缓,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构架设计巧妙,室内空间合理,装修设计典雅,雕饰工艺精美,达到了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目前保存较好的有陈氏民居、林氏民居、丘氏民居、吴典民居、邢氏祖祠等 37 栋。

( ) 历史文物古迹大量保存

府城保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可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等几大类,如琼台福地遗址、琼台书院奎星楼、府城鼓楼、府城西门城墙等。此外,还保留有大量明清代的牌坊、古井等历史遗存。

(四)传统民俗特色明显

府城历史街区自宋代成为州治直到民国时期,都是海南岛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市民的主要聚集地,每到传统节日,这里的居民都会以最古老、最正统的形式祈愿与表达祝福。文化也便在这些古老的仪式中源远流长。正月十五,是海南府城的特有的元宵佳节——“换香节”。经过千年的传承和时代的变迁 , “换香节 被赋予新的形式与内涵,取而代之的是春意盎然的换花节 , 这种继承中的创新是府城文化与民俗的活力所在。公期 ( 军坡 ) 是一种府城民间自发组织的年度性、区域性的祭神活动, 传源于唐代,距今已有 1300 多年历史,除了春节,元宵佳节之外,便是府城最热闹的节庆。每年的农历正月到二、三月间,每条巷子除了吃斋和拜 “公”外,还要组织歌舞队、舞狮队、“装军”、“行公”、摹仿冼夫人当年壮观的出军程序和仪式,组织队伍举着刀枪举行阅兵仪式。另外还举行过火山、上刀梯、婆祖巡游、道士跳神舞、同装神穿腮等一些独具海南的地方特色、富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活动。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时代演变,民间弘扬,如今已经发展为海南民间最负盛名、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独具海南民俗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民俗节日。

二、府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

钦赐绣衣坊民居颇具岭南特色

府城历史文化街区是由一片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构成,其整体肌理、空间形态、组织结构很有特点,反映了一定时期府城社会生活特色,因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 内容 2010 6 月通过的《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府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保护原则、保护框架、建筑保护与整治、街道空间控制、建设高度控制等。在此基础上,海口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在法制层面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出台了《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特色提供了法制保障。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府城历史文化街区长期得不到维修,致使现状建筑破败,各种设施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既要保护又要使其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为使调研更具针对性,调研组对府城街区、护城河、古城墙、鼓楼街和道路交通的现状等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密切、体现城市本地特色、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对规划管理与控制有切实帮助的对象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深入剖析了原因,旨在为府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探索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新路子。

(一)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府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突出的个性,府城古城以文庄路、中介路为东西轴线,以中山路为南北轴线,组成“十”字型古代主要街道。此外,北胜街、绣衣坊、鼓楼街、马鞍街等街道也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格局和走向,街道空间、尺度宜人,典型的民居保持完整,较完好的有王氏传统民居,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地城市发展的历史踪迹。然而,府城地区的传统街、巷和民居建筑的地方特性由于多年来的改造、改建而正在削弱、消退,文庄路、忠介路、绣衣坊等街巷的大部分传统建筑被新的建筑所取代。府城历史风貌街区正在消失。府城历史文化街区内新、旧建筑混杂,建筑高度参差不齐,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历史上旧城与自然环境形成的外部空间轮廓、层次,现状因新建筑的兴建而不复存在或正在消退。

2 、众多文物古迹周围建筑物高低混杂,许多文物古迹的景观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 、文物古迹以及标志性景观点之间及其与名城外部空间环境之间被许多新建高层建筑隔断,失去原有的呼应关系,历史上的标志性景观失去了原标志性。

4 、特色风貌地段如府城鼓楼街、忠介路、北胜街、绣衣坊等地段由于混杂较多与空间尺度不协调的建筑,因而缺乏应有的环境氛围。

5 、由于许多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开发相冲突的建筑质量尚好,不易拆除,因而给规划实施带来不利影响。

(二)府城护城河现状

依据古地形图,昔日的护城河应该为美舍河。然而十多年前还清澈见底的美舍河,自 80 年代以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缺乏统一管理,美舍河两岸乱搭乱建住宅、沿河居民向河里随意倾倒的垃圾和排放的生活污水大量增加等原因,以致河道淤塞、污染严重,个别河段污水横流,污染严重。部分河道则被密密麻麻的水浮莲覆盖着,看不到水面。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治理,污染问题有了极大改善,但水质还较差,流线还较为僵硬。

(三)府城古城墙现状

  古城墙是历史文化名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府城的古城墙是明代的。当时的府城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城市规模,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北城门后来改成城楼),作为当时的历史见证,古城墙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目前,古城墙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因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古城墙塌陷严重,加上周围居民的搭建,古城墙的痕迹已很难寻,明显一点的痕迹只是铺在偏僻处的几块断损的古城砖。在四个城门中,目前也仅存东、西门城墙残迹。

(四)府城鼓楼街现状

鼓楼街现在的状况布局混乱,立面形式单一,原有老街风貌逐渐消失;建筑密度过高,建筑质量较差,存在安全隐患;交通堵塞,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较差,缺乏绿化及居民活动空间。当地传统院落形式是由南入户,三进院,两边设厢房,空间宽敞宜人。建筑形式极具海口地方特色,为抬梁式砖混结构,建筑南北向布局,前后各有挑檐,利用柱子形成廊,正中开三门,两边各有雕花窗,灰瓦白墙。部分历史建筑设有重檐,如文庙等。目前保存较完整的院落较少,多数作为出租屋,多户共居,院落空间作为居民的生活空间。

府城鼓楼为该街区标志性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在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鼓楼左侧楼角转弯的石碑,上面刻得密密麻麻的文字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只稳约可看见“鼓楼”两字。石台阶早已变成土路,路旁堆着许多断石柱石墩。台基上面,杂草丛生,右角已坍塌。上面的房屋已是破旧不堪,屋顶的几个角已出现大大小小的窟窿,许多木梁已腐朽。支撑房屋的 10 多支石柱摇摇晃晃,有的虽还立着,但已是断作两截。

(五)道路交通现状

府城历史文化街区内现状道路主要以支路与街巷为主,交通形式主要以步行、非机动车为主,局部路段为商业步行街,与现有的街道建筑风貌协调。但由于道路较为狭窄,车辆无法通行,给居民日常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详见表一)。

府城文化历史街区道路交通分布情况(表一)

名称

兴建时间

起讫地段

长度(米)

宽度 (米)

现路面结构

绣衣坊

明代

忠介路—北胜街

360

4

水泥

忠介路

明代

中山路—大路街

660

10

水泥

大路街

民国时期

忠介路—海南中学

560

10

水泥

绣衣纺

清代

忠介路—北胜街

420

3.5

水泥

北胜街

清代

绣衣坊—灶公庙

380

4

石板

板桥路

清代

大路街—红城湖

480

3.5

泥沙

文庄路

民国时期

东门—中山路

650

24

水泥

中山路

明代

琼师—区影剧院

990

24

水泥

福地后街

清代

海榆东线—中山路

450

2.8

泥沙

后巷街

清代

忠介路—甘蔗园

250

10

水泥

少史巷

清代

中山路—县后街

120

4

石板

县后巷

民国时期

忠介路—三院

110

4

水泥

塘巷

清代

万寿亭街—小亚巷

150

4

石板

立新路

1958

三角公园—朱吉里

340

18

水泥

仁和坊

明代

靖南街—琼师

200

2

石板

打铁巷

清代

文庄路—靖南街

185

2

石板

靖南街

明代

鼓楼—琼师操场

140

2

石板

鼓楼街

清代

文楼街—南门城边

260

2.5

石板

尚书直街

明代

琼中对面—靖南街

240

2

石板

尚书横街

明代

打铁巷—尚书直街

100

2

石板

蛋巷

清代

尚书直街—鼓楼街

75

1.1

石板

万寿亭街

清代

琼师宿舍两侧—县后街

125

2.5

石板

县前横街

明代

琼师校门口—县后街

135

2.2

水泥

县前直街

明代

县前横街—万寿亭街

70

1.8

水泥

马鞍街

清代

忠介路—高登街

350

6

水泥

高登街

清代

马鞍街—水利沟

560

8

水泥

培龙街

民国时期

忠介路—马鞍街

150

10

水泥

马鞍横街

清代

井子—城墙

250

10

泥沙

达士巷

清代

马鞍街—后巷街

410

5

石板

草芽巷

清代

忠介路—区纺织厂

250

4

石板

草芽横巷

清代

草芽巷—县后街

150

4

石板

小亚巷

清代

草芽巷—县后街

100

3

水泥

海榆东线路

清代

五公祠—区物资局

100000

32

沥青

建国路

1967

海榆东线—区委大院

550

32

沥青

(六)文物保护单位分布情况

府城镇的文物点众多,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1 处、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7 处、海口市文物保护单位 18 处。而这些文保单位大多数都集中在府城的历史街区上(详见表二)。由于投入不足,加之对文物保护意识不浓,一些文物保护措施不到位,一些文物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简表(表二)

级别

序号

名称

类 别

时代

位置

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1 处)

1

丘浚故居

明洪武二年 (1369 )

琼山区府城镇金花路三巷 9

海南省

文物保护单位

(7 )

1

琼山城墙

古遗址

宋—清

琼山区府城镇东门路忠介路 57-1

2

府城鼓楼

古建筑

琼山区府城镇文庄路鼓楼街 30-1

3

琼台书院奎星楼

清乾隆十八年 (1753 )

琼山区府城镇中山路 21 号海南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院内

4

琼山学宫大成殿

琼山区府城镇文庄路 5-1 号琼山区供销社院内

5

邢氏祖祠

清道光十六年 (1836 )

琼山区府城镇文庄路尚书直街黄忠义公祠东侧 12-1

6

起云塔

民国

琼山区府城镇那央村委会朱良村 200

7

铁桥

近现代重要史迹

1940

琼山区府城镇铁桥村 1

海口市

文物保护单位

(18 )

1

琼台福地遗址

古遗址

明万历四十五年 (1617 )

琼山区府城镇文庄路关帝巷街 18

2

达士巷古道

明代

琼山区府城镇马鞍街与云露路之间马鞍街 97-1

3

北胜街古道

明代

琼山区府城镇新城路北胜街 16-1 (1997 年拆毁 )

4

王居正墓

古墓葬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 (1151 )

琼山区府城镇那央村委会谭社村新谭村 100

7

陈公墓

明代

琼山区府城镇红星村海南政法职业学院西侧新大洲大道 280-1

8

黄忠义公祠

古建筑

清道光十一年 (1831 )

琼山区府城镇文庄路尚书直街 ( 琼山区机关幼儿园 )12-1

9

王国宪故居

清咸丰三年 (1853 )

琼山区府城镇达士巷 33-35

10

吴典故居

清乾隆十三年 (1748 )

琼山区府城镇草芽巷小雅巷 4-1

11

定福灶君庙

清光绪十三年 (1887 )

琼山区府城镇北官村北街 40 ( 原红城湖青年民兵之家 )

12

吴氏民居

清宣统二年 (1910 )

琼山区府城镇金花路四巷 6

13

海瑞故居

1992

琼山区府城镇红城湖路 67

14

三清观大型石雕像

石刻

宋—明

琼山区府城镇红城湖路北街村三清观北街 2-1

15

林文英烈 士殉难处纪念碑及林文英烈士纪念亭

近现代重要史迹

1919

琼山区府城镇文庄路 101

琼山区总工会、工人文化宫院内

16

中山亭

1925

琼山区府城镇街心公园建国路 2-1

17

毋忘九一八国耻纪念碑

1931

琼山区府城镇街心公园建国路 2-1

18

刘秋菊纪念园

1991

琼山区府城镇那梅村琼山中医院南侧琼州大道 178-1

从上述情况分析,府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已迫在眉睫,特别是目前海口正处在一个急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建设步伐在加快,一些城市现代化生活的功能需要强化,或者面临剧烈转型,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于保护,那么,延续上千年的府城历史文化街区将岌岌可危,海口城市的历史文脉甚至有可能就此中断。

分析遭受破坏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府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让位于当前的、近期的利益。一些颇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物单位面对眼前的商业利益的诱惑,保护底线便很难坚守,多数是让位于暂时的经济发展。二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要求产生一定的矛盾,与改善民生状况时有冲突。如,大部分街区内道路狭窄、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居民诸如停车、用水、购物等要求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没有得到较充分的考虑与满足,导致居民为改善生活条件,人为破坏。文庄路、忠介路、绣衣坊等街巷大部分传统建筑被现代风格的小楼所取代。府城传统民居建筑也被改造、改建为现代风格的楼房,与原来的民居、街景风格迥异,很不协调,已难以感受到整体的历史风貌。古城中的很多石板路面和建筑已大部分被盲目改建,面目全非。三是缺乏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到今年才得以出台,一些与之相配套的保护办法、规章和工作机制尚未形成,相对健全的保护责任体系没有及时地建立。四是政府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府城传统民居长期得不到修缮,近年来出现逐渐衰退的迹象。如吴氏民居已有部分倒塌,且产权归属不清,既不便于管理又难于修复。邢氏祖祠、府城鼓楼、琼山学宫(文庙)、黄忠义公祠、王国宪故居等古建筑均趋于衰败。

三、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改造成功案例分析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改造成功的城市 , 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质量较好,原有建筑和设施尚能适应现代生活要求,居住其中的居民保护意识也较强。如南京的民国公馆区、苏州的一些历史文化街区。二是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传统商业中心性质或很具特色,所处区位条件优越,有相当知名度,所在城市有旅游城市性质,历史文化街区可作为旅游资源,借助旅游开发带动保护与更新。如安徽屯溪老街、福州的三坊七巷和南京夫子庙等。三是历史文化街区原有历史建筑结构完好,有特色、有品位,所处区位条件良好,通过保护、整治后,迁出原住户改作为高档新楼盘,或改变使用性质,虽然经济投入大,但因能高价出售,仍能获得经济效益,虽然社会结构变化了,但建筑实体却能保存下来了。如北京的国子监街、哈尔滨的中央大街等。四是用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投入采取政府政策性补偿方式来获得平衡,如提供一块有经济效益的土地,或减免一些费、税等。如成都的宽窄巷、北海的老城改造等。

综合比较各地情况,结合实际,下面就以与府城历史文化名街特点相近的福州三坊七巷为例来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保护和产业开发。

(一)概况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唐代,位于福州市中心 , 以南后街为中轴 ; 它的西侧有三坊 , 东侧有七巷 ; 自北而南依次为 : 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 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吉庇巷。在这个占地面积 38.35 公顷 (575.25 ) 的坊巷群中 , 诞生了林则徐、严复、谢冰心、林徽因、林觉明等 100 多位历史名人 ;268 幢明清古建筑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和古城风貌核心 , 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设界誉为规模宏大的“明精古建筑博物馆”。

(二)具体措施

1 、成立组织机构。 2006 年,由市长亲自挂帅成立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理委员会,统筹开展日常工作 , 工作人员均是从各单位借调或临时聘用。 2008 9 月正式任命管委会及公司领导班子 , 同年 11 月成立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 , 加挂“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管理委员会”牌子 , 同时成立福州市 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实体运营。

2 、确立修缮原则。根据“镶牙式、微循环、渐进式、小规模、不间断”的原则进行保护修复 , 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巷都遵循修复的最高要求 , 为修复完成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准备。搬迁中 , 房屋内的门、窗、格栅、木雕等硬木构件或石构件 , 都按要求保存完整。修缮过程尽量保留利用原有构件 , 遵照原有样式。

3 、建立健全保护规划和条例。通过“政府组织、部门指导、地方调查、强强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的手段编制《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颁布了《福州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三坊七巷保护修复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审核制度》、《三坊七巷文物保护管理细则》、《三坊七巷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技术规范》、《文物建筑修复工程定额》以及《工程造价审核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4 、积极推进温情搬迁。尽可能在靠近中心市区地段安排过渡房源和产权调换房源 , 目前项目整体区域居民迁移近 90%, 对于不愿意搬迁的居民则鼓励参与保护修复工程 , 并由政府补贴修复费用。

(三)资金投入情况

保护修复工程于 2006 12 月底开工 , 福建省、福州市的计划总投资从最初的 30 亿元 , 递增到现在的 45 亿元。此外,政府还鼓励居民参与保护修复工程,并补贴一定比例的修复费用,具体为文物单位政府补贴 40% ,历史建筑补贴 10%

(四)业态设置

“三坊七巷”自古以来一直是福州最富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也是福州传统文化的商业街 , 从唐宋至今长盛不衰。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底蕴 , 政府全力打造八闽休闲旅游购物黄金地带 . 主要经营以老字号、福州传统餐饮、民俗文化展示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业,米家船、莱莉花茶、永和鱼丸、同利肉燕等老字号和根雕、牛角梳等。一些如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也在这里安营扎寨。此外,有关部门还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街区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坊巷间人杰地灵,文化气息浓郁,还是出将入相之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如: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近代陆军之父曾宗彦和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成为坊巷极具吸力的人文景观。

(五)几点启示

经过实地走访调研并查阅大量资料,调研组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成功的保护开发应实现历史文化要素、时尚休闲市场要素和投资开发产业要素的结合。福州三坊七巷的资源保护和产业开发为此提供了借鉴。它给我们的启示如下:

第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及产业开发需要有前瞻性,要突破定位狭窄、概念局限、形态平淡、结构离散、文化功能开发与其他功能脱节等发展瓶颈,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都市型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第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及产业开发要有一个合理的机制,在街区保护与开发的体制上不断完善,最终成为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要高度重视政府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开发模式,在产业开发中借鉴与引入社会化模式,保证政府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区域文化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府城历史文化街区应走可持续利用的保护之路

当前,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和被国务院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大背景下,府城丰富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为海口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发优势。建议遵循可持续利用保护原则,走小规模、分阶段、谨慎而又适时地渐进式发展之路,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做好府城街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升海口城市品位,使海口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和活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护措施

府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和利用是我市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要举措。要按照政府主导、统一筹划的原则稳步有序推进。

1 、建立起主线清晰、职能明确的管理体制机制。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对于刚起步的府城历史文化街区大规模管理保护意义重大。结合府城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工作现状,建议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组建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宣传和执行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制定历史文化遗存的选定、修缮标准与程序,并负责其申报与审核工作;负责街区保护的融资与资金管理等相关事务,以及决定及协调解决保护更新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进一步明确与分清规划与文物管理部门的职责。市文物局与琼山区文化部门负责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而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城市规划相关的建设控制地带等内容,则由市规划管理部门负责。二是日常的保护工作由市政府委托琼山区和府城镇以及相关居委会实施层层综合管理,并与之签订保护责任书,规定保护责任和标准,每年进行考核,与其它经济指标一同奖惩。

2 、增强保护意识,更新保护理念。目前,我市城市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必须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总体格局之中,把名城保护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努力 在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认识、规划、范围、对象和机制体制等五个方面实现转变:从重开发利用到优先保护,合理利用的转变;从保护性规划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到同步发展,适当超前的转变;从单纯保护利用文物到全面保护整个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片区转变;从只注重保护古迹、历史建筑本身到与保护与之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的转变;从单一的财政投入到多渠道投入转变。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使政府及相关部门强化保护的危机感、紧迫感,全体市民树立并形成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保护海口城市未来 的共识,使人人都来关心和支持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

3 、统筹兼顾,综合管理。政府要统筹安排,严格控制府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容量和环境风貌,使府城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优先满足街区保护的各项要求。要根据文物法、《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要求,明晰责任分工,依法行政,不断强化保护措施,形成府城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和管理的强大合力。要将街区保护工作纳入城市管理的日常工作,把综合治理、环境整治以及打击违法建筑等各项工作适时与保护街区历史真实性和风貌的完整性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加强管理。

(二) 建立“大海口”保护格局,彰显“琼台福地”城市特色

根据府城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丰富而分散的实际,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和利用。尽快完成府城街区历史文化街区详规,通过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有序抢救、整合、织补、延续、串联和提炼简化、转化、再创作等方式,建立并提升环绕中心城区的 大海口 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意象。
    4
、做好各个区域之间的整合。在相对独立的历史文化资源碎片和分裂的街区之间建立视觉上的联系和功能上的衔接,形成统一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一要划定古街巷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以便更好地保护古街巷本身和促使其周边协调环境的形成。二将保护范围内新建建筑层高控制在三层以内、建筑形式、风格与原有街道的传统建筑相一致,门窗洞口与传统建筑相吻合,建筑色彩采用原色。三是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风格、色彩、形式应与传统建筑相协调,建筑高度控制在多层以内。

5 、针对街区内不同地段所特有的历史背景和现状,采取不同的保护思路,努力凸显其人文内涵。例如,以文庄路、忠介路以南为界,把府城历史形成的“七井八巷十三街”中的绣衣坊、达士巷、鼓楼街等及东城门保护区范围各个片区联为一体,建立一个集中体现府城民居特色和浓郁地方民俗风景的人文街区,留住昔日店铺林立、市肆兴旺的历史印记,成为统摄历史城区乃至市域的精神聚合中心。又如,针对文庄路文物古迹众多、中山路和忠介商贸发达的特点,结合街巷保护、古迹遗址点和古迹建筑群的保护,共同形成老城保护整体格局。同时疏理出文化景观、休闲、博览功能区域,作为培育城市特色休闲文化,涵养地方民俗文化,传承民间工艺的空间载体。

6 、根据蕴含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科学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提出较为合理的分类保护模式。府城建筑物类型大体分为以下几种:宫廷府第(如衙署)、防御建筑(城墙、堞楼)、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牌坊、影壁)祭祀性建筑(族祠、家祠)、民居建筑(民宅、厅堂和院落)、商业建筑(铺面、店铺等)和一些诸如会馆等一类的其他建筑。当务之急,要将街区,特别是临街建筑,以及胡同、街道的立面景观特征和建筑风格、体形(屋顶、墙面、门、窗、外观装饰细部)、色彩、建筑材料、体量、高度等进行洋细记录,拟定修缮、改造、更新方案。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实施挂牌保护制度,明确保护等级和责任单位。(见表三)

7 、要在“保下来”和“护得住”常规工作中融入了“更新”的理念。采取诸如“调整使用性质”和“增加辅助设施”等方法,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完善街区的各种现代功能。如中山路、北胜街、文庄路、忠介路等路段,应遵循先市政设施、后其他设施的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序的综合开发,按照历史价值由高及低的顺序,循序渐进调整使用性质,逐步完成业态规划;绣衣坊、达士巷、鼓楼街、北胜街及东城门保护区人口绸密、空间狭窄,可以在建筑空间、消费空间、融资模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植入,对街区进行环境整治、改造,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土地价值,创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将古城古镇改造成为具有新功能的新天地。

(三)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推动街区可待续发展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建立联动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来配合政府工作,协调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政府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府城历史文化街区持续发展,使之建设成历史传统、文物保护、商业经营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8 、税费优惠。进一步研究制定各类可适当减免的税费及其相关要求与条件。

9 、单位(个人)各应承担的合理比例、操作程序。建议以下列几种方式加于解决:一是整治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内部维护、改造主要依靠产权人。二是除临街建筑外,其他保留的历史建筑综合整治、更新以产权人为主,政府可给予适当补贴,补贴比例和标准由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三是文物建筑修缮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四是新(重)建建筑主要采取综合开发模式。五是市政基础设施(主干管线工程)改建主要依靠政府补贴。

10 、设立府城历史文化街区专项保护基金,并制定严格的使用管理办法。

11 、产权转换。根据保护规划要求,为恢复与振兴街区传统商业文化氛围,吸引保护与更新投资金,对列为局部拆除地段,可供适度开发建设的土地。对需要改变原使用功能而保留的历史建筑,则提出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转化的相关规定,如用地置换,公房出让等。

1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做好街区道路、电网、水网、立面以及旅游基础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居民的住居条件和生活品质,优化我市投资环境。

13 、除了筹措资金对府城街区实施保护外,最为重要的是在经济上强化街区的自我造血功能。要尝试提出政府、开发商和产权人共同参与的资金筹措方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及社会价值,大力发展热带海岛旅游等独特的相关产业,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增强造血功能,为府城街区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四)充分挖掘人文价值,丰富街区商业文化底蕴

地方特产、历史传说和民俗风情是城市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要素,它与特色的地域环境是魂与体的关系。   府城街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保护好街区建筑的同时,又要将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同时保留好。

14 、地方特色商业的开发。中山路、忠介路商贸繁荣,自古以来经营有椰子、槟榔、南药、食盐、赤糖、牛皮、角梳、海产品、藤竹制品等。文庄路有“文具书店之道”的称号,解放前以经营文具、书店、装裱店和印刷业为主。在进行业态规划时,应尊重历史沿袭,结合现代生活需要,发展特色商业,与中心城区形成功能互补。同时加强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并使其产业化、规模化。

15 .历史传说的挖掘和民俗风情的传承。北胜街、达士巷、绣衣坊 …… 府城的大街小巷蕴含丰富的历史传说,换香节、军坡(公期)等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 体现府城独特的多元文化特色。加之府城建筑风格兼中外,民风民俗杂古今,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要组织 力量 收集整理并提升三千年流传下来的像 元宵换花节 和龙塘雕刻艺术之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府城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 , 展示海口旅游新亮点,挥发历久不衰的城市魅力。

五、府城历史街区的远景与展望

府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对于海口中心区的城市品位提高的成效是显著的:一是有利于改善府城地区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百姓的生活品质,二是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多样化,增加就业岗位,三是有利于激发市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和自觉维护城市历史文化,四是有利于城市形象和魅力塑造,强化城市个性特征。

府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提高海口城市品位是综合的、复杂的、长期、持续的过程,不单需要规范规划设计市场,提高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与专业素质以及政府有效的保护制度和政策制定,更重要的是通过积极教育和宣传提升市民的参与和保护意识,形成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共识,激励社会组织和文化机构积极响应并采取各种方法保护和再现街区的历史真实性、完整性和相关历史环境风貌,最终促成府城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海口城市中心不可或缺的部分。

(执笔:王振华)

调研组组长:邹富兴

副组长:王大新

  员:陈文培、王振华、韦世新、王田夫、段咚咚、张小艳 

(此文章来自于省人大系统 2010 年度优秀调研成果汇编)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地址:海口市国兴大道69号海南广场人大办公楼

技术支持:13387486404 (工作日8:00-12:00 14:30-17:30)

琼ICP备14001308号 邮编:570203

琼公网安备 46000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