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汇报八七扶贫攻坚实施的有关情况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一、关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情况
1993年底,我省有国定贫困市县和省定贫困市县各5个,有贫困人口94.56万人。从1994年开始,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在全省组织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我省八七扶贫开发计划。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到2000年底,已经顺利地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战略目标,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到2000年底,所有贫困市县和贫困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400元和1000元的温饱线,其中有53个贫困乡镇于1997年底于均纯收入就已经超过1000元,最高的达1880元。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1993年底94.56万人减少到7.3万人,农村贫困率从17.8%下降到1.5%。
二是贫困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省5个国定贫困市县和5个省定贫困县的国内生产总值由49亿元增加到95亿元,增长93%;工农业生产总值由46亿元增加到98亿元,增长109.8%;地方财政收入由2.3亿元增加到5亿元,增长113.5%。
三是初步形成稳定解决群众温饱的支柱产业。在贫困地区创办了一批扶贫基地,其中500亩以上的基地有55个,开发了一批与解决温饱有直接关系的短、平、快种养项目,种植各种热带经济作物和热带水果106万亩、瓜菜39万亩,海淡水养殖2.2万亩,还扶持贫困户饲养了大批牲畜和三鸟。
四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共修建各类水库45座(宗)、防渗渠道451公里,新增灌溉面积21.1万亩,恢复灌溉面积35.1万亩;修筑乡村公路2038公里,桥(涵)126座,拉电1467公里,建饮水工程(含打井)4370宗(眼)。由此解决109恨人行路难,47万人用电难,32万人饮水难问题。同时还改造茅草房11万多户,改善了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居住条件;加强广播电视设施建设,使广播电视在贫困地区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4.5%和93.9%。
五是贫困地区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5%,98%的乡镇有卫生院,缺医少药状况得到缓解;推广了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有3000多名农民获得农民技术员证书,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第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的领导。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作为贫困地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几年来,制定了《海南省八七扶贫开发计划》,下发了《关于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联手扶贫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的意见》等文件。贫困市、县全面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47个贫困乡、镇分别与省委、省政府签订脱贫责任状。各级领导经常深入贫困地区调查研究,协调解决扶贫开发中的重大问题,组织群众实施开发项目,狠抓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有力地推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第二,大力发展种养业,从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性扶贫。几年来,我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热带水果及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琼中县开发种植荔枝、龙眼等优质水果面积近3万亩,发展中长短期经济作物相结合的“长安山扶贫开发工程”和“湾岭扶贫基地”,项目覆盖5个乡镇;陵水县实行“家庭小农场”扶贫模式,在群英、军田、田仔、大里等贫困乡镇建立以热带水果为主,间种短期作物和饲养家禽畜相结合“小农场”1528个,共开发了15186亩生产基地。临高县采取基地带农户的形式,在东江、南宝、龙波等乡镇创办良种苗基地,开发临高乳猪、东江玉兔等产品,扶持400多户贫困户饲养乳猪和兔子4000多头(只),为解决温饱创造了条件。
第三,坚持扶贫到村到户,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为了把扶贫资金、措施、项目、效益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各市、县对47个重点贫困乡镇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调查模底,建档立卡,组织机关干部下乡蹲点,采取“攀穷亲”、“结对子”、“一帮一”等办法,将资金、种苗、技术、化肥、农药等落实到每一家每一户。1994年到2000年,全省19.1万户贫困户、95.5万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帮扶,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组织实施陵水小南坪水库、琼中百花岭水库、保亭北水南调工程、五指山至南圣公路、牙叉至南辰公路、琼中营根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抓好乡村水、电、路、通讯设施建设,目前,全省47个贫困乡镇全部实现通电、通路和通讯。屯昌县把基础设施建设当作扶贫攻坚的重点来抓。1997年就实现全县村村通公路。昌江县王下乡组织群众投入组织群众投入劳动力4万多个,开路建桥拉电,使全乡14个自然村全部通公路和通电,解决了困扰群众40多年的行路难和用电难问题。
第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科技水平。几年来,全省先后有115名市县和乡镇领导参加全国培训;先后为贫困市县选派科技副市县长和副乡长镇长109人;举办了3期贫困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4200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共培训21万人次。开办“小康班”、“9+1”职教班和少数民族青年专修班,招收贫困地区学员1900多人。通过培训,提高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
第六,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增加扶贫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保证扶贫开发的投入,省委、省政府广泛筹集扶贫资金。据统计,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全省共投入扶贫资金15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1亿元(其中属省扶贫办安排的2亿元),地方财政资金2亿元(其中属省扶贫办安排的4120万元),联手扶贫、社会扶帮资金2亿元。同时,积极稳妥推行小额扶贫信贷,近两年,有5000多贫困农户使用小额信贷资金近1000万元。为了切实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结合海南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对扶贫资金的宣民使用提出具体要求,规定扶贫资金的使用实行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在此基础上,加强监督检查和资金审计,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七,开展联手扶贫,组织社会各界力量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组织139个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海口、琼山、琼海市级及驻琼军警部队,分别与47个贫困乡镇联手,开展以“帮思想、帮门路、帮资金、帮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工作。3年来,上述联手扶贫单位共派出干部2961人次轮流驻点,组织投入资金1.5亿元,扶持当地种植和管理各种经济作物11.3万亩,饲养家禽家畜31.6万头(只),修路建桥968公里,拉电227.2公里,建饮水工程(含打井)和水利工程550宗,改造茅草房3150户,修建学校、卫生院、文化室93间,捐赠衣服37285件、书刊31300册、课桌125套,举办各类培训873期,培训43650人,还协助当地党委、政府调整乡村班子32个,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48人,培训教师30名。各贫困市县也都同样组织市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联手扶贫,为贫困农户办了大量实事、好事。全省联手单位为完成八七扶贫任务作出了显著贡献。
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有些市县挪用、占用扶贫资金。最近3年,全省有6个市县挪用、占用扶贫资金共计1364万元,影响了扶贫计划的落实。二是部分种植项目管理较差,重种轻管或重种不管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三是少数联手扶贫单位对扶贫工作重视不够,帮扶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三、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对象和重点
到2000年底,我省农村绝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还十分严峻。目前全省仍有7.3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这部分人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差的中部山区和南部、西部干旱地区,脱贫的难度大。已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中,人均纯收入在1200元的还有61万人,这部分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极易返贫。贫困地区特别是中部贫困市县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设施还比较落后,有相当数量的自然村存在饮水难、通路难、通电难的问题。贫困地区经济总量小,自我发展能力有限。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低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
从今年开始,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根据我省的实际,新阶段我省扶贫开发的基本任务是:尽快解决7.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的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
在新阶段,我省将始终把占农村人口10%左右的低收入贫困人口作为帮助扶持的基本对象,其中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是首要对象。按照集中牵惩片的原则,确定五指山周边地区作为国家和省的重点扶持区域,包括琼中、通什、保亭、陵水、屯昌、白沙、昌江、乐东、东方等9个市县。各市县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的扶贫重点乡镇。同时要重视做好残疾人工作,把残疾人扶贫纳入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
四、新阶段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继续把发展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根据市场需求,坚持调优、调精、调高的原则,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发挥热带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冬季瓜菜、热带作物、热带水果和海淡水养殖业,进一步开发名牌畜禽,打好“季节差、名优特、无公害”三个牌子。在发展种养业时,要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禁止乱砍滥伐、烧山垦植,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注重示范引导,防止强迫命令,杜绝坑农害农。
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选择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名优特产品,按照产业化发展方面,引导农民规模生产,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要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实行“公司+农户”、“科技+农户”等多种模式,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毓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要做到绝大多数贫困农户都挂上一家龙头企业,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要加快贫困地区综合性和专业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搞活流通。要积极扶植当地农民销售、运输队伍和有关中介组织,拓宽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三是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要通过政府扶持动员和组织农民修建一批小水库、山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加快渠道硬化建设,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要继续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改造茅草房,结合改水改厕,逐步推进以农村沼气化为主的“生态富民工程”。中部开发的水利、供电、通信等项目,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贫困地区,提高其对贫困乡村的覆盖率。公路建设项目应适当向贫困乡村延伸,使贫困地区逐步形成通畅的交通网络。
四是加大科教扶贫力度。要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的水平。通过对农业
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加快体制创新,调动贫困地区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鼓励、引导各类科研机构、有科技实力的企业直接参与扶贫项目的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扶贫开发的科技含量。切实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认真组织实施希望工程,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确保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遍提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大农村“ 9+1”职业技术教育计划实施力度,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举办各种类型的“小康班”和少数民族青年技术骨干专修班,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贫困乡村举办培训班,推广普及实用技术,使每个农民掌握两至三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五是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要制定措施,建立制度,规范程序,使贫困地区劳动力健康有序流动。到2005年,平均每个贫困户要转移和输出一个劳动力。海口、三亚以及其他经济条件比较好或渔业比较发达的市县,要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积极吸纳贫困地区劳动力在本地区就业,鼓励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就劳务输出结成对子,开展劳务协作。
六是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要继续组织开展联手扶贫,各单位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省里每年年终都要组织联手扶贫工作检查,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市县可以组织示上岗的大中专毕业生下乡开展扶贫工作,经锻炼后择优录用。各行各业要结合行业实际开展专项扶贫工作,还可以开展“一事一帮”活动,为贫困乡村办好事、办裙带。要积极动员海外、境外的华人、华侨及各种社团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支持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
七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从省财政到市、县财政都要把扶贫开发的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不断增加额度。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国定和省定贫困市且,适当支持其他贫困地区。对所有财政扶贫资金,实行统一科目,封闭运行,专户管理。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和使用要直接覆盖贫困村,受益贫困户。对所有扶贫项目所用资金要积极推行报帐制管理,按项目的实施进度,分期分批拨付资金,保证扶贫资金专款专用。
八是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扶贫开发工作关键在市县,要坚持省里负责,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要继续实行持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把扶贫开发建设的快慢、效果的好坏作为考核市县党政主要领导人政绩的主要依据。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地址:海口市国兴大道69号海南广场人大办公楼
技术支持:13387486404 (工作日8:00-12:00 14:30-17:30)
琼ICP备14001308号 邮编:57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