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天涯海角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作者 :编辑 :来源 :未知发布时间 :2008年09月24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要求报送我省 十一五 规划中期执行情况报告的函》(琼常办函〔 2008 84 号)的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为进一步推进实施 十一五 规划,省政府组织开展了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从总体上看, 十一五 规划实施良好,确定的发展战略、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制订的主要预期目标大多将如期或提前实现,主要发展任务进展顺利。但仍有小部分发展预期目标进度不理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应当在 十一五 后两年多的实施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改善和解决。

一、 十一五 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一)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三次产业比重实现质的飞跃。

GDP 2007 年全省 GDP 实现 1223.3 亿元, 2006 2007 年年均实际增长 13.6% ,比规划年均增长 9% 的目标高 4.6 个百分点。 2008 年上半年,受国际能源、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偏紧等影响, GDP 增速有所放缓,增长 10.5% 。预计全年可增长 10% 以上,达 1430 亿元以上(按 2005 年价格计算为 1286 亿元),完成规划目标 1392 亿元的 92.4% 以上。预计全省 GDP 可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

人均 GDP 2007 年全省人均 GDP 达到 14631 元(按 2005 年价格计算为 13600 元),完成规划目标 16155 元的 81.4% 。如按 2008 2010 GDP 年均增长 10% 测算, 2010 年人均 GDP 将达到 17700 元(按 2005 年价格计算),将完成规划目标的 110% 左右。

地方财政收入。 增速明显快于经济增长,实现跳跃式增长。 2006 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 102.3 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 2007 年达到 152.5 亿元,提前三年完成规划 150 亿的目标; 2008 年上半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75.88 亿元、增长 52.8% 。预计 十一五 后三年,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可达到 15% 以上,到 2010 年将超过 230 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 150% 以上。

三次产业比重。 顺序从三一二改变为三二一,由 2005 年的 33.0 26.0 41.0 调整为 2007 年的 29.5 29.8 40.7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3.5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3.8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已接近规划 29.0 31.5 39.5 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二)投资、消费和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进一步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 2006 年至 2008 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1211.8 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 49.7% 。预计五年累计达到 2870 亿元,超出规划目标 430 亿元,完成目标的 117%

消费。 2006 2007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6.1% ,比规划年均增长 11% 的目标高 5.1 个百分点。 2008 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215.1 亿元、增长 24.0% 。预计 2008 2010 年年均增长 15% ,到 2010 年可达 550.5 亿元,五年年均增长 15.4% ,超过规划目标 4.4 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 2006 2007 年全省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 27.5% ,比规划年均增长 12.7% 的目标高 14.8 个百分点。 2008 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 41.64 亿美元、增长 23.6% 。预计 2008 2010 年年均增长 10% 左右,到 2010 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超过 93 亿美元,完成规划目标的 180% 以上。

(三)各项社会事业有长足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教育、卫生、文化等指标。 2007 年,初中、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 98.1% 54.0% 22.0% ,比 2005 年分别增加 0.3 15.0 2.0 个百分点;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和医生数 2.35 张和 1.51 人;每百人拥有电话 67.6 部。预计这些指标可以完成规划目标。

  人口。 2007 年末全省总人口 845.03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8.91‰ ,分别超出 2007 年度人口计划 2.03 万人和 0.17 个千分点。预计到 2010 年末全省总人口将达到 875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8.3‰ ,分别比规划目标多 7.7 万人和高 0.3 个千分点。主要原因是 2005 年统计公布的数据调高了人口预测基数、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迁移增长及 十一五 期间我省正值第四次生育高峰期。

就业。 2006 年至 2008 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 21.2 万人,已提前完成规划 20 万人的目标。 2006 2007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 3.5% 3.6% ,预计到 2010 年可控制在 4.5% 以内。

城乡居民收入。 2006 2007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 13.7% 9.0% ,比规划年均增长 8% 6% 的目标高 5.7 3.0 个百分点。 2008 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 6560 元和 2525 元、实际增长 4.5% 9.0% 。预计 2008 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9% 8% ,到 2010 年分别可达 13615 元、 4495 元(按 2005 年价格计算),完成规划目标 11887 元和 4020 元的 115% 112% 左右。

物价。 2007 年以来,受原油、原材料、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成本推动等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上涨,海南作为岛屿型经济省份,受到的冲击更大。 2006 年、 2007 年和 2008 年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涨 1.5% 5.0% 9.2% ,累计涨幅已达 16.4% ,远高于规划控制在 5% 左右的目标。 十一五 后两年多,要加大物价调控力度,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价格监管,保证市场供应,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

全省森林覆盖率。 2007 年达到 57.1% ,比 2005 年提高了 1.6 个百分点。到 2010 年要达到 60% 的目标,年均要提高约 0.97 个百分点,任务比较艰巨。

水质和空气质量。 2008 年上半年,主要江河湖库水质达标率 73% ,与规划 90% 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三大流域水质达标率在 90% 以上,未达标水质主要分布在中小流域的城市河段和部分湖库。随着全省范围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加快建设,水质达标率会有较大改善。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为 87% ,与规划 92% 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其中,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 84.4% ,绝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基本保持国家一级水平。

节能降耗。 2006 年、 2007 年,我省万元 GDP 能耗分别为 0.905 0.8977 吨标煤,两年共下降 1.97% 。到 2010 年万元 GDP 能耗控制在 1 吨标煤以内的规划目标可实现。但按国家下达我省的 十一五 节能任务(万元 GDP 能耗五年下降 12% 、年均下降 2.5% ), 2006 年和 2007 年我省万元 GDP 能耗均未达到进度指标的要求,预计到 2010 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困难很大。主要原因是国家以 2005 年能耗基数下达我省 十一五 的节能指标, 800 万吨炼油、 60 万吨甲醇等项目未反映在 2005 年的能耗基数中,且我省正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原有经济总量不大,相应的节能空间比较小。

二、实施 十一五 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丰富和提升 一省两地 战略,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 以来,我省始终坚持实施 一省两地 的产业发展战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出了 积极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更加关注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 的经济结构调整总体思路。热带高效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新型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发展壮大。

大力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 以农产品出口出岛、进宾馆进超市为导向,坚持走特色之路、精品之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内部结构加速调整优化, 2007 年渔业、畜牧业、瓜菜、水果四大优势农产品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80.8% ,渔业、畜牧业增加值占全部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46.4% ,比 2005 年提高了 4.2 个百分点。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定安、琼中、屯昌、昌江四大农产品加工园区正在推进。农产品出岛出口大幅增长, 2006 2007 年农产品出岛量和出口额年均增长分别超过 15% 20%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农业科技服务 “110” 基本覆盖全省,重点农业技术入户率达 80% 。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力度加大,继续保持了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 无疫区 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效益逐步显现。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县乡公路改造、通村公路建设、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民房改造以及农村改水改厕、沼气池建设等工程。支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取消农业特产税,比全国提前一年免征农业税,实施良种、生猪、农机具购置等补贴,至 2008 6 月底,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资金 1.58 亿元,农民政策性增收明显增加。积极组织农业技术和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有效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截止 2008 6 月底,全省共培训农村劳动力 12.8 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 22.2 万人。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文明生态村 7774 个,占自然村总数的 33.3% ,有力地带动了农村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的转变,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8 年上半年,农业增加值 211.6 亿元、增长 7.3%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2525 元,接近全国的 2528 元。

新型工业迅速壮大。 坚持 三不 原则,坚持实施 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 战略, 坚持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新型工业。 洋浦保税港区、老城开发区、昌江循环经济区、东方工业区等工业园区 的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天然气与天然气化工、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纸浆及造纸、制药、 矿产资源加工等 优势 支柱 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金海 100 万吨纸浆、富岛 132 万吨化肥顺利达产,东方 1-1 气田二期、 60 万吨甲醇、 800 万吨炼油、 30 万吨聚脂、 20 万吨聚丙烯、 8 万吨苯乙烯、 15 万台汽车发动机、 15 万辆乘用车及 28 家汽车配件厂、 200 万吨华盛水泥二期、福耀两条日熔量 600 吨浮法玻璃生产线等相继建成投产。发展形成了石油加工业( 343 亿元)、汽车制造业( 118 亿元)两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79 亿)、电力生产和供应业( 74 亿)、造纸及纸制品业( 65 亿)、农副食品加工业( 66 亿)四个产值超 50 亿元的产业集群。同时,乐东气田、福山气田扩建将在今年建成投产,海灵、万特、齐鲁、双成等一批制药项目陆续投入生产, 160 万吨造纸、国投水泥三期等项目正在建设,海马 30 万辆乘用车扩建、 50 万吨不锈钢等项目开工建设, 80 万吨甲醇项目、 100 万吨 DCC (烯烃)项目将于近期动工建设, 60 万吨 PX (对二甲苯)进入核准阶段, 90 万吨 PTA (精对苯二甲酸)加快推进, 100 万吨乙烯已获得国家同意开展前期工作。这些项目建成后,将快速增强我省经济综合实力。 2006 年、 2007 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 217.55 亿元和 278.4 亿元,年均增长 29.3% ;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由 2005 年的 19.1% 提高到 2007 年的 22.6% ,提高了 3.5 个百分点。 2008 年上半年全省工业完成增加值 161.47 亿元,预计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 323 亿元,占 GDP 比重 23.7% ,与规划预期目标仅差 25 亿元和 1.3 个百分点,预计可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坚持把旅游业作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发挥海南生态环境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大宣传促销活动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旅游效益得到明显提升。省政府发布《海南国际旅游岛行动计划》,确立旅游业全面与国际接轨的新目标,实行以 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 为主要特点的旅游开放政策。成功培育开发俄罗斯度假市场,增加开通海南至莫斯科、圣彼得堡航线,与一批俄罗斯旅行商、航空商签订了合作协议。打开英、法、德等西欧、北欧市场,开通英国曼彻斯特至三亚的定期旅游直航包机。与香港共同推出 一程多站 旅游,联手吸引国际高端游客,并从空中航线扩展到海上航线。从海口、三亚直飞东南亚各国的航路调整顺利实现,缩短了国际航班飞抵海南的空中航距,增强了外航飞海南的吸引力。旅游景区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神州半岛、海棠湾、清水湾、香水湾、石梅湾、铜鼓岭、博鳌、海口美丽沙等一批东海岸重点旅游综合开发区建设进展顺利,新开工建设五星级宾馆 20 多家。旅游市场管理得到加强,设立省旅游联合执法办公室,启动旅游危机应急处理工作机制,全省旅游市场秩序整体趋好。 2007 年,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 1845.51 万人次,比 2005 年增长 21.7% ,年均增长 10.4% ,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 75.31 万人次,年均增长 32.05% ;旅游收入 171.37 亿元,年均增长 17.2% ,其中,国际旅游收入 3.02 亿美元,年均增长 44.0% 。海南已逐渐成为新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

其他服务业蓬勃发展。一批交通和通信等服务业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建成。服务业内部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传统服务业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和采用新的经营方式得到巩固和发展,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电通信业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服务业的主导行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配送、科技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特许经营和连锁经营等新兴服务业和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成为服务业的生力军。 2008 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 283.34 亿元、增长 14.2% ,对全省 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6.4% 。其中,房地产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19.2% 14.0% 11.5% 22.0% 。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省政府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海南省生态软件产业基地,发展软件外包、软件研发、 IT 人才培训、数据灾难备份和互联网媒体等产业。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落户三亚创意新城,正在规划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封装等微电子产业链和汽车电子、移动通信研发及生产基地、太阳能光伏产业等。海航信息公司与微软(中国)联合成立海南微软技术中心,借助微软的技术、经验优势,力争在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省级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网上联合审批系统正式投入运行。省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全省应急联动指挥平台一期投入使用。 启动全省统一的办公信息系统建设,力争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及业务联动。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获国家正式批准建设,计划 2008 年底主体工程开工。 2007 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 261.6 亿元,利润 20.8 亿元,比 2005 年分别增长 30.4% 28.6%

海洋经济总量显著扩大。 加快推进渔港建设,琼海潭门、陵水新村、东方八所中心渔港、昌江海尾一级渔港即将竣工投入使用。儋州白马井中心渔港通过农业部立项评审。临高新盈中心渔港、万宁港北、文昌清澜、乐东岭头等一级渔港的前期工作正在实施。出台实施了多项支渔惠渔政策,对渔民造大船、罗非鱼养殖、深水抗风流网箱养殖等进行了补贴,扶持渔民建造大中型渔船 100 多艘,新增罗非鱼池塘精养 5.72 万亩、水库精养 0.49 万亩,发展深水网箱 156 626 口。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企业从 2005 年的 241 家发展到 2007 年的 255 家,水产品加工能力从 76.52 万吨发展到 83.77 万吨,水产品出口量从 5.24 万吨增加到 9.79 万吨、增长 86.8 %。积极发展良种良苗,水产养殖良种良苗覆盖率达到 90 %。 2007 年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 423.08 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44.7 %,年均增长 20.3 %。

(二)超前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显著改善。 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建成或加快推进一大批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2006 年至 2008 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投入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四大基础行业的投资 422.47 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34.9% 交通方面。 西环铁路完成改造提速并通过粤海铁路轮渡纳入了全国铁路网,东环铁路加速建设,有望提前 9 个月竣工;建成海口绕城公路一期,县乡公路改造项目基本完成,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完成 7926 公里,完成规划目标 10000 公里的 79.3% ;三亚绕城公路、海口货运大道等项目进展顺利;实质性启动了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完成了海口美兰机场扩建,三亚凤凰机场二期在抓紧推进,琼海博鳌机场在开展前期工作;开通了民用航线 474 条,通往国内外 90 多个城市和地区。实施重点港口规划调整和资源整合,海口港二期、马村港一期、洋浦港三期和南山港一期进展顺利,新增年吞吐能力 2000 多万吨,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达 7300 多万吨。 供水方面。 建成了大隆水库,正在建设大广坝二期(灌区)和推进红岭水库前期工作,开工建设 17 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增水库总库容 6.11 亿立方米。建设了 615 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 60.7 万人。新建及改扩建 8 个市县城中心水厂,新增城镇日供水能力 27.7 万吨。 供电方面。 华能海口电厂两台机组竣工投产,完成 220 千伏环岛主网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海南电网跨海联网工程、东方电厂一期、儋州峨蔓风电、文昌潮滩鼻风电开工建设,东方高排、四更、感城等风电场即将动工建设。截止 2008 6 月底,全省统调电力装机容量 225 万千瓦。 供气方面。 建成了东方 1-1 气田二期,乐东气田、福山气田扩建进入扫尾阶段,铺设了三亚-东方-洋浦-海口天然气管道,城市天然气管网不断完善,正在规划建设环岛气网管线。 2007 年全省天然气供气量达到 59 亿立方米。 通信方面。 建成了覆盖全省的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基础网络,通信骨干网继续向纵深方向延伸,光缆干线通达所有市县,支线通达 201 个乡镇,自然村通电话率达到 97.9% 。开通了全省有线广电主干网,实现了所有市县有线广电网络宽带互联,并且并入国家骨干网络。

(三)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和 对外开放, 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 紧紧围绕 字做文章,积极抢抓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办成了许多对海南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事。

重点 领域 改革 取得重大突破。 洋浦保税港区获批设立,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制高点。国务院同意我省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试验。国务院原则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同意海南农垦下放我省统一管理。海口保税区区位调整与转型升级综合保税区已经通过国家八部委会签,正在向国务院申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出台了《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的意见》,已将 197 项审批权下放市县。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已有 35 个省直部门和中央部分驻琼单位的 1034 个行政许可及非行政许可审批集中办理。海钢成功重组改制,完成海南高速股权分置,组建海南路桥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省属国有中小企业基本完成了改制任务。全省五个华侨农场改革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省农村信用联合社正式挂牌运营。在澄迈、白沙、昌江、屯昌四县开展的集体林权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由海南与江苏两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组建的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建立运输价格和油价联动机制,率先在全国实现经营服务业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实施 双大互动 计划,积极参加 泛珠三角 长三角 中国 - 东盟 10+1” 等区域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招商推介活动,举办了海南冬交会、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博鳌国际化工新材料论坛等加强区域合作的重大活动和会议,特别是继 2004 海洽会 后, 2008 年省政府又在香港成功举办经贸活动周,加强与香港的交流和合作,签订了一大批事关海南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协议,琼港高层会晤就共同推进邮轮经济发展、延伸 一程多站 的精品旅游线、扩大农产品供港等若干合作领域达成共识。省政府还与广东省就加快两省结合部的高速公路、铁路瓶颈问题以及共同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前期工作达成协议。与开发银行签署深化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加大对我省及各市县的信贷支持力度。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远集团、中国海运 ( 集团 ) 总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电子集团等大公司签署了有关合作协议,携手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签订了省校合作协议。积极推进航权开放,出台了鼓励开通国际航线的优惠政策,实现了航路 南面开口,北面开放 ,开辟了国际及境外地区航线 60 余条,有力地促进了旅游国际化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外资,国际著名投资公司摩根士丹利旗下基金以 52.83 亿元注资雅居乐清水湾旅游项目,显示出国际资本对海南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连年成功举办了 博鳌亚洲论坛 年会、世界小姐比赛、海南欢乐节、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活动,海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逐步上升。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镇化战略,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 按照 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 的要求,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省东西南北中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各市县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发展特色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省会海口市继续保持在全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007 GDP 占全省比重达 32.2% 。三亚市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收入占全省比重近一半。洋浦、昌 江、东方、澄迈成为海南主要工业区,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 45.6% 。陵水、万宁、琼海、文昌等东部沿海市县以盘活闲置土地为突破口,掀起以旅游房地产为重点的开发热潮,旅游房地产业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儋州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生态旅游和热作科教等产业,对区域经济文化的辐射功能不断加强,正在逐步形成西部经济文化中心。定安县积极打造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兴起。临高县拉长渔业产业链,深海网箱养殖基地已成规模。乐东县形成了以香蕉为主的热带水果、反季节瓜果、民营橡胶等三大优势产业。五指山、琼中、保亭、屯昌、白沙等中部山区市县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成绩显著,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不断壮大。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城市道路、供水、供气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经济带逐步形成,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2007 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 47.2% ,比 2005 年提高 1.3 个百分点。

(五)坚持生态立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制定修订近 50 项与生态保护和建设有关的法规规章,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和生态保护转移支付制度。 2006 年至 2007 年底,全省投入环境保护资金约 29 亿元。全面启动和实施了海防林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十一五 以来,累计退耕还林造林 134 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19.1 平方公里。节能减排取得阶段性成效。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控制新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等政策,推广使用新型节能材料,淘汰小水泥、小钢铁、小火电 13 家,整合小橡胶加工企业 85 家。中海化学公司、海南炼化、金海浆纸等企业通过技改有效降低了生产能耗。华能海口电厂完成脱硫改造,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 1.2 万吨。大力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制定了配套政策,签订了责任状, 筹措了 建设资金, 28 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和 21 个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人民生活有新的提高。 省委、省政府决定每年将新增财力的主要部分用于改善民生,出台了《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制定并实施《 2008 2012 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集中财力办成了一批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实事、大事。 十一五 以来,全省财政预算内社会事业投入累计达到 241 亿元,是 十五 同期的 3.1 倍。率先在全国实行义务教育 两免一补 ,全面完成中小学现有 D 级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启动教育扶贫(移民)工程。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建设了 10 个县级职教中心和一批示范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 10 万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海南大学两校正式合并,实现省部共建,创建 “211” 工程进展顺利。桂林洋高校新区建设加快,已有 1.2 万名学生入区就读。建成了一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形成。完成了乡镇卫生院 一无三配套 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前两年达到国家提出的目标要求。全省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105 万人、 108.5 万人、 77.5 万人和 79.6 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 91.0% ,全面推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 五保户 和城乡低保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并连续两次提高补助水平,建立了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全省城镇新增就业 21.2 万人,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减少了 3.9 万人和 13.7 万人。建成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健身中心等一批重要文化设施。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步伐加快。在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进行数字电视双向整体转换,截止 2008 6 月底,全省已有 58 万户实现了整体转换, 2008 年底将全部完成全省在线用户的整体转换。

城乡居民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7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7128 元,比 2005 年增长 20.2%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2232 元,比 2005 年增长 46.4%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 2007 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 888.9 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27.4%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肉、蛋、奶、水产品等消费量增加,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三、 十一五 规划实施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十一五 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关注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 经济发展外部环境趋紧 带来新的挑战。 国际上,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全球通胀压力增大,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内,虽然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问题犹存,物价高企不下,股市震荡下行,能源供应紧张,人民币仍然存在升值压力,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整体经济运行中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我省作为一个岛屿型经济体,许多资源资本和市场两头在外,经济增长的快慢、好坏,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石油价格高位运行,钢材价格持续上涨,加大了我省石化产业链条拉长、汽车工业规模扩张的难度;国家严格控制投资规模,信贷、土地、环保等政策进一步趋紧,会使我省一批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建设困难加大;全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不稳定性,对当前已逐步成为我省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业会产生较大影响;物价上涨压力依然严峻,对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仍然较大。因此,要密切关注、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未雨绸缪,早作准备,积极应对,化不利为有利,确保经济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经济较快增长与电气煤等生产要素的约束性矛盾日益显现。 我省正处在发展上升期,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电气煤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电力方面,受电源点建设滞后、缺气少水等因素影响, 2006 年我省开始缺电, 2007 年出现持续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2009 年,随着东方电厂一期和联网工程一期的相继投产,我省近期电力供应紧张形势可有效缓解,电网安全运行得到明显改善。如果今年能再获准建设东方电厂二期两台火电机组, 十二五 投产联网二期和核电,我省中远期电力缺口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天然气方面,在电力、工业、民用等对天然气需求不断增加,而天然气供给短期内增量有限的情况下,天然气供应仍然紧张。煤炭方面,我省煤炭全部依 靠外进,受运力紧张、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全省电煤供应吃紧,多次出现电煤存量低于警戒线,对全省电力供应和电网安全运行造成威 胁。

三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加大。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一批大项目竞相上马,特别是现有产业结构中的石化、浆纸、建材、玻璃等产业和急需上马的甲醇、对二甲苯及火电厂等项目,大多是耗能较高、排放较大的项目,一两个大型重化工业项目的投产都会拉动万元 GDP 能耗、排放总量的上升。同时我省经济总量小,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第三产业规模也不大,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薄弱,节能减排的空间较小。加上 十一五 头两年我省降耗、减排指标均未达到国家下达的标准,增加了后三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难度。目前国家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对不能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省市实行 区域限批 ,我省后三年的新开工项目很可能 受其影响而推迟动工,不能在 十一五 期间形成生产能力。

四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较大。 全省各地区间发展不均衡性十分明显,沿海地区优于中部山区,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 2006 年海口市、三亚市人均 GDP 超过 20000 元,而最低的乐东县、琼中县则不足 6000 元。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2005 年的差比约为 2.7:1 2007 年达到 2.9:1 。如果将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折算成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事实上更大。

四、继续实施好 十一五 规划纲要的建议

十一五 规划中期实施情况来看,《纲要》对 十一五 时期我省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对海南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是准确的,提出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项目建议总体上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对 十一五 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有效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认为 十一五 规划纲要没有必要进行大的调整。对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局部性问题,有些随着规划的进一步实施将会有所改善,有些可以在专项规划或年度计划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

进一步推动 十一五 规划实施,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 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 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的要求,要紧紧抓住、充分用好海南正处于发展上升期的历史性机遇,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凝聚力量、突出特色、争创优势,积极推进 自由贸易区、国际旅游岛和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成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一)突出抓好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进一步丰富和提升 一省两地 产业发展战略,高起点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形成具有鲜明海南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集约发展园区化新型工业。 坚持把发展新型工业作为海南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突出培育壮大油气化工、林浆纸、汽车制造、制药、建材和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石油化工,策划聚酯产业链,推进 800 万吨炼化改造扩建,提前谋划 100 万吨乙烯下游延伸产业链项目;天然气化工,开工建设 80 万吨甲醇,重点策划甲醇下游产业链项目;林浆纸,加快 160 万吨造纸建设、策划后续印刷品产业和配套设备制造业 ; 机械制造业,海马汽车扩能至 30 万辆,策划修造船业发展;建材业,抓好华盛三期、国投三期水泥和新型玻璃产业项目建设。进一步规划建设好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主要工业园区、东方工业园区、老城开发区、昌江工业园区和塔岭农产品加工园区。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工业发展承载能力。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加快制定《海南省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若干规定》,抓紧出台并实行鼓励和扶持旅游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高起点编制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行更加开放的出入境、旅游购物、航权、海洋旅游、融资、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加大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力度,高标准建设海南东海岸为重点的国际化旅游休闲度假区,下气力改造和开发符合国际需求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设施档次和管理水平,加强旅游对外宣传促销,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及相关产业高度开放、国内外旅客进出便捷、旅游购物方便优惠、管理和服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世界一流的海岛型国际旅游目的地。以洋浦保税港区建设为契机,努力打造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人类最佳居住地为目标,加强城市和旅游区等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社区服务业。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打造海南特色大文化产业。以服务大企业发展大项目建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为着力点,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金融、信息和科技等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建设信息智能岛。

积极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 按照出口出岛、进超市进宾馆的要求,坚持 多的调优、好的调多、龙头做大、链条拉长、服务配套 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建设好海洋渔业、畜牧业、热带水果、冬季瓜菜、热带经济作物、南繁育种和花卉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和出口基地。围绕基地建设,以大型农业企业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利益共同体为纽带,推动农产品发展区域布局,在全省形成若干个特色农产品带,扩大农产品规模化经营。重点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提升农业科技 110 功能,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继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继续实施 万村千乡 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突出抓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规划建设琼北农产品物流中心。巩固和提升无疫区建设,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推行农业标准化,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塑造海南绿色品牌农产品良好形象。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畜牧生产、橡胶良种、农机购置、农村沼气、阳光工程和种粮等补贴力度,确保补贴直接到农户到企业。

下功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制定鼓励和扶持政策,推进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海南生态软件园、三亚创意产业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创意和航天航空高科技配套等高新技术产业。根据海南发展需要和产业特点,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实施技术攻关,努力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建立政府政策引导和服务的创新孵化、风险投资、园区集聚等有效机制。

大力实施海洋开发。 深入实施《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引进大企业、建立大项目、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提高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把海南建成南海油气勘探开发基地。加强渔业生产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外海、远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水产加工业发展力度,积极推进海洋旅游、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加工业发展。编制和实施县级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一批海洋经济强市(县)。

(二)突出抓好水电路气信五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强力推进电源和电网建设。在加快华能东方电厂一期建设、确保按期投产的基础上,争取国家今年同意二期两台火电机组开展前期工作。抓紧做好核电项目核准前的各项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尽快投产。加快建设海南电网跨海联网一期,确保 2009 6 月投产,并尽快启动二期。二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东环铁路提前建成,力争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早日立项,建设海口 洋浦一小时快速通道,扎实推进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早日开工建设琼海博鳌机场,加快洋浦港、马村港建设进度。三是进一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大广坝二期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开工建设红岭水利枢纽,搞好水利设施配套。四是加快推进环岛天然气管网联网建设,提高供气效率和可靠性。五是建设覆盖全岛和周边经济作业海域的大容量信息基础网络。同时,要加快与旅游相配套的购物、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海棠湾、清水湾、香水湾、神州半岛、石梅湾、博鳌二期、海口美丽沙、海口会展中心、航天主题公园、高水平医院等重点旅游区域和旅游服务设施项目的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投入使用。

(三)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开放。 切实把提升特区竞争力的着力点放在体制机制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上,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一是全力抓好洋浦保税港区建设,积极筹划在海南建立自由贸易区。依托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做好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洋浦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地区发展物流、出口加工等相关配套产业。以洋浦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努力打造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二是借鉴国际先进旅游经验,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用好用足旅游开放新政策,争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实施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开拓国际旅游市场。逐步实施更加开放的出入境政策、航权政策和购物政策。三是深化完善省直管市县体制改革。理顺省与市县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向市县放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具体落实好下放给市县的各项行政管理权,大力推进省市县两级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对市县行政审批人员的培训,提高市县依法行政能力。四是大力推进农垦改革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全面担负起管理责任。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把农垦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纳入全省总体布局,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积极稳妥地剥离农垦办社会职能,逐步实现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全面推行统分结合的职工家庭承包经营,支持农垦依托资源培育壮大天然橡胶等支柱产业。五是统筹推进其他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继续抓好国资国企、文化体制、农村综合改革等其他重大改革。

(四)突出抓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海南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每年新增财力的主要部分用于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及时普惠广大群众。一是优先发展教育。提高 两免一补 补助标准,扩大城乡学生受益面,逐步提高教师工资,切实抓好 教育移民扶贫 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高等教育发展力度。实施农村初中、县级中学改造工程,继续改善办学条件。下气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二是改善公共卫生医疗。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大就业扶持和援助力度。确保 零就业家庭 失地农户 至少有一名适龄劳动力就业,确保每个农村贫困家庭至少有一名适龄劳动力转移就业。采取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等措施,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劳动力就业能力。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全省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实现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城乡特困户、受灾群众等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五是加强住房保障。加快建设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农垦职工的住房困难问题。加大民族地区茅草房和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力度。六是保持物价稳定。把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摆在突出位置上,一手抓物价控制,一手抓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尽快出台《海南省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增强政府价格调控能力。强化对粮油肉等重要居民生活必需品和化肥、饲料、水泥等重要物资价格的调控监管, 对少数价格上涨过快、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商品,及时依法采取 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平抑物价。 完善储备体系,确保粮食、猪肉、化肥等重要居民生活必需品和物资的有效供给。开展市场物价综合检查工作,依法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落实好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

(五)突出抓好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 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原则,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一是加紧制定和落实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重点开发和重点保护区域,争取海南北部湾地区和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功能区分别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取得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二是继续抓好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重点水源地、重要海域的保护和管理。加强海防林建设和管理。加快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和落实生态保护责任制和问责制,严厉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三是抓好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责任,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产能,推广清洁生产、清洁生活,推广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广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文明生态村镇等创建活动。

(六)突出抓好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把海南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建设。 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为区域发展的总抓手,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划定重点、限制和禁止等开发主体功能区域,明确开发方向,管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制定和实施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人口等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形成 特色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格局。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以海口为中心,整合澄迈、文昌、定安等周边地区的开发区、土地、交通等资源。以三亚为中心,整合五指山、保亭、乐东等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依托洋浦,将儋州逐步建设成为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重点发展延伸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支持中部地区发展力度, 重点增加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 , 支持发展旅游、生态农业经济和农村劳动力及人口转移。支持经济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域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引导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的能力。深入实施《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强小城镇建设,推进户籍制度等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启动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相对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地址:海口市国兴大道69号海南广场人大办公楼

技术支持:13387486404 (工作日8:00-12:00 14:30-17:30)

琼ICP备14001308号 邮编:570203

琼公网安备 46000002000006号